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法规制度

法规制度
位置: 本站首页 > 法规制度 > 法规制度 > 正文

审计观察 | 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探索

作者:   时间:2022-04-06   点击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审计全覆盖目标的提出,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社会对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对审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审计人才培养需要改变传统思维,从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应用实践、审计技术、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架构。设置了审计专业的高校,应当以审计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为审计事业发展储备更多的高端人才,充分保障审计职能发挥。

优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需要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日益重视,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已从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绩效审计、政策跟踪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多个领域,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新时期审计工作呈现出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数据量庞大等特征。应对新的挑战、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还需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新技术,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实现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需要

目前,审计工作正在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从“把关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变,从单纯的查错纠弊审计向监督与保障并重的综合审计发展。审计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不仅要查错纠偏,更要防范风险,不仅要“精准把脉”,更要“对症下药”。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审计“经济体检”功能的发挥。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基地,必须进一步优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审计人才质量,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的多元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助力“人才兴审”战略,保障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这一重要指示为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9月,审计署印发《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和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一)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

审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牢固的思想根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开展工作。作为国家财产的“看门人”和经济安全的“守护者”,审计人员必须信念坚定、对党忠诚。

(二)掌握精湛的业务技能

新形势下,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还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熟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社保、自然资源、金融等方面知识,更要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技能,能够关联相关数据、扫描问题全貌、锁定微观疑点、实施精准审计。审计人员要具有大局观念和宏观思维,持续创新审计新理念、探索审计新方法、拓宽审计新视野,不断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更好地应对审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三)保持求真的工作作风

审计人员要积极履职尽职、敢于担当作为,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提高站位、着眼未来,把紧审计重要关口,筑牢经济安全屏障。既要求真务实、直面矛盾,又要勇于担当、动真碰硬,敢于“打攻坚战”“啃硬骨头”,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审计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四)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

“四严禁”“八不准”是审计工作的红线,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审计人员应将“依法审计、干净担当”落实在思想和行动上,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始终紧绷纪律之弦,坚持挺纪在前、律人当先律己,强化廉洁自律、坚定信念防线,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忠诚、干净、担当,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审计学目前属于会计学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以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理论等基础性课程为主,与新时期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有一定脱节。当前,审计不仅开展传统意义上的以“查账”为主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多地延伸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等,审计领域更为广泛。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具有一定的跨学科属性。当前,审计全覆盖持续推进,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关联学科的课程设置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审计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难以有效指导审计实践,无法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亟须进一步优化。

(二)大数据审计教育滞后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面对的数据量愈发庞大,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厘清数据间的关系,而且审计效率较低。大数据审计技术能够打通各部门间孤立的数据,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实时审计,跨越管理的边界、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问题,有的放矢、精准锁定审计疑点、发现舞弊行为,大大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并转变了原有的审计理念、思维和方法,高校现行的大数据审计教育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和行业对审计的需求。

(三)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会计诚信档案与会计黑名单制度,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将会计人员信用记录作为职称评审、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决定其能否胜任审计工作的关键因素,但审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诚信监督体系尚不完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占比较低,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服务意识,难以为从事审计工作时恪守职业道德奠定坚实基础。

(四)重理论轻实践

审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审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审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但多数高校仅开设了理论课程,忽视了实操课程,未能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权重,加之高校实践资源匮乏、学生实习机会有限,学生难以直观、深刻地体验审计各环节和全流程。由于未能得到系统的实践训练,实操能力较弱,导致无法迅速完成从学生到审计人员的角色转变。审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与审计学科的实用性属性相背离,不利于审计人才的综合培养。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审计课程体系

为向社会输送专业的审计人才,首先,高校应多渠道征询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建议,加强与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完善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其次,进一步优化和丰富审计课程体系,除了基础性审计专业课程之外,适当增加计算机、经济学、大数据等关联学科课程的比重,以满足审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审计人才未来能够胜任更加多元化的审计工作。再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案例教学,聘请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专家讲授审计案例,通过积极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二)培养大数据审计能力,提升实战能力与综合素养

加强审计业务和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展大数据审计,向信息化要资源、从数据中找线索,有效拓宽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穿透力。大数据审计不仅是一种审计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顺应时代潮流,强化科技强审的理念,引导树立大数据思维,培养学生突破部门或单位的数据局限,通过跨系统的关联分析、交叉验证,精准聚焦、靶向发力,分散核查、集中研究,切实提升审计的层次和质效。高校可构建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将业务数据和企业案例相融合,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感受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审计,提升实战能力。

(三)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尽责担当意识

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渗透于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开拓审计视野、构建审计新格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涵养学生品质,用国学、传统儒家文化等人文教育培育学生尽责担当的精神,根植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大审计实践,夯实业务技能

高校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工作,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高校应充实校内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审计仿真实训平台,融合大数据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使学生熟悉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全过程,锤炼学生识别风险、收集证据、处理问题、撰写报告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校外实践锻炼,通过安排校外导师、实际参与审计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审计实践,为后期走上审计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审计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高校应依据社会和审计行业的需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审计人才,为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者王彬单位系南开大学审计处)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2年第1期

地址:方兴校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方兴大道509号) 

    包河校区(合肥市包河区东流路9号) 

邮编:230051 电话:0551-63617016

版权所有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皖ICP备06014220号